惠安第五中学为福建省三级达标中学,地处惠安著名侨乡
洛阳古镇,毗邻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洛阳桥,咫尺之遥便是举世闻名的“海丝”起点,经324国道可直通福州、厦门两大中心城市。学校雄踞镇北高地,背枕清源投影,俯瞰三虹齐飞,总揽一方三胜,交通便捷,人文荟萃,乃培育英才之摇篮。
学校创建于1956年。创办56年来,四次易校名,两度办高中(1970、1998年),兼有16年(1982-1998)职高(专)办学历程,所历颇丰,所获良多,加上几代五中人源继棒接、薪火相传,虽处困厄亦不坠昂昂青云之志,使这所惠南老校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亟待厚积薄发之机。改革开放以来,在各级党政的关心支持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,学校内挖潜力,外谋合力,办学规模迅速扩大,教育质量逐年提高。前后为社会输送了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,《中国教育报》、《福建日报》曾对我校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做过专题报道。特别是1998年复办高中以来,学校能勇立教育改革潮头,积极探索,大胆实践,不断改进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使学校事业呈现健康、协调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。98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:“市文明学校”、“市先进基层工会”、“市先进教工之家”、“市交通安全校”、“市中小学体育工作先进单位”、“市科研兴校单位”、“市绿色学校”、“市先进关工委”、“县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十佳学校”、“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
单位”、“县素质教育合格校”等荣誉称号40余项。
办学条件明显改善。
98年秋复办高中以来,学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,多方挖掘潜力,主动争取政府、华侨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,拓宽学校建设投资的渠道,实现校舍设备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新飞跃。校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3万多平方米增至66000平方米,新建校标、中心花园一处,绿化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。同时学校按二级达标规范要求,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建设步伐,建成校园网络主控中心并接入因特网、计算机网络教室、语言实验室和电子备课室、电子阅览室等,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呈现“绿化、硬化、信息化、教育化”的现代化时代气息。
教师素质整体提高。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的数量不仅随班生规模的扩大增至160人,而且质量上也有明显提高。其中高级职称11人,中级职称29人,涌现了一支勤于教书、精于育人、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。近三年来,学校教师累计有150多人获得市、县、镇各级各类部门的表彰,有20多人次成为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。
教育科研成果丰硕。
近年来,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,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,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,学校教科研工作呈现出“参与多、课题多、活动多、成果多”的良好格局。目前全校已有两个市级课题通过市教科所结题验收,正在实施的有一个省级立项课题、2个市级立项课题和9个县级立项课题。2002年以来,全校教师有14篇论文发表于CN刊物,有75篇参加国家、省、市级论文交流并获奖。真可谓科研之花处处开,科研兴教结硕果。
教育质量稳步提升。
2003年“三考”即中考、高考、会考全面丰收,办学效益明显提升。其中2003届高考有27人上本科线,本专科上线突破200人大关,上线率达73%。2003届中考有公琼玲、王一斐、吕金松3位同学获得曾纪华奖学金,有29人成绩在惠安一中621分的录取线上,创造了我校办学史上的新高。学科竞赛捷报频传、成绩喜人。其中吕金松同学荣获2003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(福建赛区)二等奖。王小猛同学获市教育局、电信局主办的“我与数字泉州”征文比赛唯一的特等奖。林达同学参加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跳远、三级跳远两项第二名,并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。
党建工作成效凸显。学校以“围绕教学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教学”为宗旨,从抓自身建设入手,坚持每月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联系实际提出“五个一”工作要求,广泛开展适合党员实际的教育活动,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影响力。切实推行校务公开,深入开展党政工共建“教工之家”活动,使全校党员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,学校党支部连续四年被镇党委授予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 、 学校“教工之家”被评为省、市级先进单位。
现在,学校正在“依法治校,科研兴校,质量立校,绿化美校,特色强校”办学思路引领下,向实验性、示范性、有特色的现代化名校迈进